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资讯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来源:中国直销网  日期:2025/3/31 7:15:04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冯兆明    作者:陈熹 胡国万

  陈熹 胡国万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呈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我国有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我省还有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南丰蜜橘栽培系统等多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系统性保护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助力。

  以生产功能创新激活产业富民动能。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物种资源与生态智慧,保护性开发能够推动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升级促使特色农产品向标准化、高附加值迈进。另一方面,依托数字赋能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衍生农遗文创等新兴业态,催生乡村直播员、非遗技艺传承人等新型职业,有效激活农村资源潜力,促进农民多元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生态功能转化赋能绿色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通过推广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传统农业系统,能够建立生物共生机制,构筑防治农业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屏障。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休闲农业、生态研学等绿色产业,能让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相互滋养,推动“生态美”与“百姓富”协同共进。

  以文化功能赋能重塑价值共享机制。通过系统梳理传统农耕技艺、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将千年传承的农事智慧转化为“乡村记忆馆”“农耕研学营”等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农业文化遗产既能让游客触摸到了土地的温度,又通过文化产品销售分红、文旅项目入股等模式,使农民成为文化增值的直接受益者。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城乡互动,让城市消费力滋养乡村,让乡愁有处安放,让共同富裕既具物质厚度,更有人文温度。

  构建系统生态修复与文化溯源框架,筑牢生态文化基底。建立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的生态相适应的衔接机制,定向培育既保留文化基因、又适应现代生产条件的特色品种,建立生态化耕作标准,引导农民采用“智能设备+生态农法”复合模式,修复农田生物群落,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实现文化遗产地生态韧性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溯源,系统梳理祭祀仪轨、节气农谚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建立活态文化记忆数字化再生机制,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激活价值分层转化与多维融资生态,催生产业增值空间。深化农耕文化符号的价值分层转化,将桑基鱼塘等传统农事符号以视觉图腾的方式植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传统农谚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游等体验场景。借鉴江西万年稻陶文化IP融合发展路径,以“农文旅+IP”模式推动产业链延伸,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基因活化与场景增值。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保障体系,设计文化风险缓释工具,对非遗传承人培养等低收益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沉浸式文化体验馆等高创新性项目配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实现文化价值守护与商业价值创造的双向赋能。

  完善代际传承机制与传统村落保护,绘就精神共富图景。打造代际协同的农耕技艺活态传承模式,依托村规民约重构尊农重耕的乡风价值体系,通过老匠人带徒津贴、农遗家庭认证等方式激发代际传承内生动力。设立农业文化遗产地专项创业基金,开发轻量化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降低传统农技的体力门槛与技术壁垒。构建老年农技专家智库,开设可交互传承的农遗数字化实训课程,搭建代际数字化知识传递桥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村落保护,存录农耕智慧基因,通过生态文旅激活古村空间价值,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农业创新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在好搜搜索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在必应搜索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在搜狗搜索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热点聚焦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