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最新新闻 >科技,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科技,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来源:东南网  日期:2025/3/24 16:36:14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科技,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武王墩一号墓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3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闻 黄星榕)
说起考古,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用一把手铲、一把刷子还原尘封的过往,工程浩大、程序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考古,除了人们印象中的,还有飞行在半空中的探测无人机,有自带监控的考古大棚,有碳十四测年、DNA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考古,逐渐成为考古界的新“顶流”。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6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参与申报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项目位列其中。
“这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参与了此次发掘工作,他表示,在发掘过程中,厦大运用了地球物理探测、工程力学等多学科知识配合西、南两个方位四间墓室的考古发掘工作。
当科技赋予考古的能量越来越大,这二者间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那些出土的千年文物,又如何为我们“讲述”古老的故事?
多学科联合
考古探测更精准更高效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现场,阳光倾洒而下。站在墓顶最南端低头向下看,这座甲字形大墓的墓坑夯土台层层内收,纵深的墓道向东延伸而去,不可见底。此时,距离张闻捷带领团队加入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发掘工作,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为避强秦迁都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这是楚国“七都六迁”中的最后一迁。三年后,楚考烈王离世。又过了15年,秦灭楚,楚国风云变幻800载,就此落幕。
此次张闻捷参与挖掘的武王墩墓,正位于楚寿春城遗址东边约15公里处。202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考古科研机构、高校和淮南市文物部门,对武王墩一号墓进行了发掘,并最终确定该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亦有作“完”)。
记者了解到,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组)。
“武王墩主墓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高出地表约16米,就像一座山一样。”张闻捷说,加入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工作之后,他马上带着学生运用卫星、飞机等遥感技术开展对墓葬规模、周边陪葬墓分布情况的调查和勘探工作。“遥感考古站得高看得广,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影像资料。根据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征,可能会发现城址、河道等大型遗存。”
测绘、勘探是现代考古工作重要环节,遥感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也在考古探测中应用广泛。这些先进理念和科技带来的,不仅是让考古更加精准,也更加高效。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淮河流域,椁室内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椁盖板和竹席也处于饱水状态。如何对常年浸泡在水中的文物进行应急保护,是摆在考古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运用多种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开展椁室环境控制及各类出土文物的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物安全。”张闻捷向记者举例,光是对椁室顶部大片竹席的提取,团队就采用了多种科学手段,比如“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薄荷醇是一种可以在空气中自然挥发没有残留的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发掘过程环境因素变化对文物的损害,同时具备防霉抑霉作用。这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技术,具有国际首创性。”张闻捷说。
除了薄荷醇临时加固技术,还利用红外成像技术提取椁盖板上的墨书文字上千个,揭示了重要的墓葬营造信息;对400余根椁盖板木材采取科学的抑菌防霉和保湿处理,使椁盖板得到安全稳定的保护;开展武王墩一号墓填土中的木炭、竹席及椁盖板木材碳十四年代测定,为深入研究墓葬营造问题提供了科学数据……
“随着考古发掘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将在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价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张闻捷表示,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应用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提高了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拓宽了考古学研究的领域。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科技,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在好搜搜索科技,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在必应搜索科技,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在搜狗搜索科技,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热点聚焦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