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就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元宝”,把它加入你的通讯录,与它展开对话——你与 AI 的距离更进了一步。
而更早的微软小冰,则是以服务号的形式,成为了我们的第一个 AI 微信好友。
为什么人们这么执着把 AI 工具塞入社交软件里?当我们在聊天框里与 AI 对话,甚至让 AI 参与到我们的社交中时,我们的沟通方式、关系结构,甚至“交流”这个词的本质,会不会因此改写?
从微软小冰到 ChatGPT 再到元宝,一场关于社交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社交 app,是 AI 的新前线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必须从AI本质的变迁说起。
AI 正在从“工具”变成“伙伴”,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 AI 当作朋友,给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AI 像一个藏在工具栏里的功能点:你打开它,它执行命令。
而像 GPT 4.5 等大模型变得越来越拟人化,它会说话、会解释、会提问,会“倾听”。当你不再只是对着它下达命令,而是可以像跟一个人聊天那样与它互动时,那最自然的承载平台就只能时社交工具。
微信、iMessage、WhatsApp、钉钉、飞书……这些平台已经定义了我们“对话”的方式,把 AI 加入其中,就像是把以为新伙伴加入饭局。这不仅是场景更自然,更是使用门槛更低。
对,门槛更低。
即使如今,我们使用 AI 还是要有学习成本的,打开 app、登录平台、理解提示。而当它出现在微信这样的聊天框里,人与 AI 的对话就像人与人的交流一样,变得无比日常化,这是一种零界面的体验,技术如同消失在了生活中,仿佛从来没有被引入,它天生就在那里。
就在近日,外媒宣称 OpenAI 也在布局社交平台,而在社交领域,微信显然“先行一步”。
孤独需求,与 AI 正好对口
在一个被信息和压力充斥的时代,AI这种非评判性的对话对象,其实恰恰填补了人们在沟通中的一个空白——
它不会打断你,更不会抢话;
它永远在线,没有情绪负担;
它能回应你的好奇心,还能帮你写文案、查资料;
有时候,它甚至比人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