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日期:2025/3/27 18:31:1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草原畜牧业:渐别“靠天养畜”从肥沃的东北平原,到辽阔的内蒙古高原,从雄奇的阿尔泰山到巍峨的青藏高原,我国草原南北跨越7个气候带,形成了温性草甸草原、高寒草甸、山地草原等18个地带性分布类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草原面积就有近40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9%。
草原何其辽阔,是畜牧业的重要载体,养育了马背上的民族,孕育了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又何其脆弱,其生态系统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一旦破坏不易恢复,并且自然灾害频发。为促进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印发《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5年)》,在内蒙古等7个牧区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个县(旗、师)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试点示范。
草原上的新变化,并非从这里开始,但将从这里走向新的阶段。回溯15个试点地区两年多来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到,“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如何转向现代生态畜牧业,也可以窥见,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生态与发展如何兼顾,草原、牧业和牧民又将如何适应新的发展模式。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在很多现代人心中,游牧生活可能代表了一种遥远而浪漫的文化意象。剥去浪漫想象,这种生活其实充满了艰辛苦楚。
“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是为了适应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非平衡性。在游牧习俗下,沿袭千年的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系统之间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是建立在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畜产品需求增加,牲畜养殖量增多,超出草原的承载力,产生草畜结构性矛盾,就可能打破这种平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牧区人口增加,过度放牧和土地开垦增多,我国草场退化问题日益加剧。
气候变化也使草原环境更加不稳定。早在2013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的数据显示,中国四大草原之一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几十年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每10年上升0.43℃,地表平均气温上升约1.6℃。内蒙古草原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使得草原产草量降低,单位草原面积上的载畜能力明显下降,给牧民生活带来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