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9日举办的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价值发现:科技创新驱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来自产业界及金融机构的多位嘉宾围绕“如何发挥资本市场优势支持上市公司科技创新”展开深度对话,共议科技与资本融合的实践路径。
与会嘉宾认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而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机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为科技企业搭建了梯度化成长路径;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效拓展了不同领域及发展阶段创新主体的资金供给;而长期耐心资本的深度参与,进一步为企业技术攻坚与市场转化注入稳定性支撑。三者协同发力,正成为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它通过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重构生产力结构。”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林表示。他以北自科技的上市实践为例,阐释了科技与资本的双向赋能逻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资强化研发投入,布局数字孪生、嵌入式工业软件等前沿技术。科技型企业的上市发展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国联股份总裁钱晓钧进一步以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例,剖析技术驱动的价值创造路径——企业价值的核心是客户价值,而技术驱动是提升客户价值的必由之路。据他介绍,国联股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企业纳入数字化生态。例如公司帮助工厂实现仓储物流智能化、供应链数字化,最终实现全链路的“降本增效”。这一过程中,“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价值反哺”的闭环,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各个产业链、供应链上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最终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没有资本的催化,技术突破往往困在实验室;没有产业的承接,资本也难以创造长期价值。当技术驱动不断夯实企业价值根基,资本市场的“活水”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输血通道,更是传统产业跃迁的杠杆支点。
中邮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黄付生系统梳理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他提到,创业板培育了消费电子产业集群,科创板则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累计为近600家企业融资超万亿元。黄付生特别提到,资本市场不仅助力新兴技术产业化,还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例如新能源浪潮带动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跃迁。
博时基金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王德英从资管机构视角,介绍了“耐心资本”的实践路径:基金公司需扮演“价值发现者”角色,既要提前介入未上市科技企业的研究,也要优化估值模型以适应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他举例称,博时设立了科技投资官制度,汇聚TMT、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构建”产学研投一体化研究体系。同时发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主题ETF,引导散户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
针对市场波动,王德英强调,投资者教育至关重要。科技企业股价波动大,需倡导长期投资理念,避免追涨杀跌消耗创新动能。
硅谷天堂董事长鲍钺结合一级市场投资经验提出,资本市场不仅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更通过估值体系赋予其战略价值。他举例称,近十年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策略,硅谷天堂助力超百家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同时推动传统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焕发技术活力。这一观点与王振林的总结形成呼应——上市公司不仅是融资主体,更是创新资源的“配置器”,而金融机构应成为“价值发现者”,促进科技与资本在更高维度耦合。
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从耐心资本到产融协同,正如论坛嘉宾所言,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企业突围的“密码”,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钥匙”。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长期资金入市提速,资本市场正在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硬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书写中国创新的新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