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发展美学生活产业,助推温州经济转型
来源:中国直销网 日期:2025/3/18 17:55:02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智库报告:发展美学生活产业,助推温州经济转型
潮新闻 执笔 邱晔 骆海容编者按:温州是中国“生活产业”发展的摇篮,在“物质消费”和“功能消费”占主导的时期,温州企业家们依靠“吃苦精神”“善于模仿”“价格优势”等法宝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温州“小商品”以其“物美价廉”,满足了很长一段时期国内消费者求美、求惠的心理。新时代新征程,以“轻工之城”著称的温州在国内率先发展美学生活产业,并率先与北京服装学院开展合作成立“北京服装学院温州美学经济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温州美学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兼执行院长邱晔率领团队已在相关领域耕耘多年。本期,我们刊发邱教授和团队的部分成果。
美学经济:温州产业转型的新思维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时期,温州企业受制于“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轻工类中小企业却整体陷入了价格战、成本战的同质化竞争。由于品牌创新力和美学竞争力的缺乏,温州生活产业遇到了转型发展的“天花板效应”,在向一线大品牌的跨越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美学经济强调以美学为核心,重新定义产品附加值。它不仅关注物质和功能,更关注消费者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注重无形资产和品牌内涵的提升。在美学经济理论下,这种“为人”的生产行为使得产品设计不再仅仅是视觉美感的体现,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深度共鸣。这为温州的轻工产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方向: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通过美学赋能,叠加数字经济,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阻碍产业升级的三大瓶颈
总体来看,制约温州传统轻工特色产业转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关联产业之间未形成整体合力。首先,以鞋革、服装、眼镜、箱包等为代表的制造产业之间,产业自身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虽然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但由于不同产品价值链缺乏有效的串联,难以为消费市场提供系统性的“美学生活方案”。其次,新兴服务产业与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也缺乏联动,无法形成地区产业的集群竞争力和“产业突围”。
本地消费与本地产业之间缺乏有效联动。美学经济的独特规律表明,本地区的消费需求直接影响地区关联产业的专业化和深度化。温州本地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不高,高品位和高消费能力对本地制造业发展没有形成有效拉动,是造成温州生活产业发展“天花板效应”和无法实现“地区突围”的直接原因。
本土美学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目前,温州的本土美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美学消费生态。传统批发市场,如女人街、纱帽河、温州鞋城、火车站鞋批发市场等,仍然停留在以低价、批量为核心的“低小散”发展模式,整体缺乏美学价值的提升。长期以来,这些批发市场在产业链上的角色仅限于产品集散地,而未能向品牌化、创新化、美学化等方向升级。
打造美学生活产业街区
时尚制造是根,美学市场是魂。世界五大时尚之都在发展的早期均以时尚制造立足,最终通过美学市场来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城市发展能级的根本性跃迁。温州大南门市中心的女人街、纱帽河、温州鞋城等传统服装市场的改造,可借鉴国际经验,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日本东京表参道、韩国首尔东大门,这些曾经的传统商业街区和批发市场,均通过“美学+制造+市场”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由低端集散市场向高端品牌孵化地的转型。
打造美学生活产业先行示范区
美学生活产业街区的建设不应止步于单点突破,而应着眼于构建系统化的产业生态。要顺势而为,在成功打造多条美学生活产业街区的坚实基础之上,将它们进行有机整合,全力打造美学生活产业先行示范区。这一示范区将突破传统产业园区模式,以“美学市场+产业集群+城市更新”的优势,进一步放大美学设计、美学生产、美学消费、美学服务等协同效应,构建中国美学生活产业区域样板高地。
美学经济是一种“怀揣美好 创造美好”的新经济形式。它是围绕美学需求的创造而形成的一套供需联动的新经济学范式革命。站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地区发展的历史节点,温州亟需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核心目标、以“美学经济理论”为指导依据、以“美学生活产业”为强力支点撬动发展新格局。这座孕育了改革开放基因的城市,应当以更宏大的美学经济体系和美学经济思维打破行业壁垒,用美学驱动产业颠覆式创新,打造独特的产业的价值链。通过建立“美学+制造+服务”的跨界协作体系,将鞋服箱包等传统优势转化为生活美学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街区改造,形成集设计师品牌集合、买手店、美学展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美学消费联动,使之成为温州美学市场形成的关键载体;通过培育本土美学市场,让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反哺产业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邱晔,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温州美学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兼执行院长;骆海容,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